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,乳名“十斤娃”,长大后得名“王进喜”,父母期望他能上学学艺重振家业,可他6岁就领着失明的父亲乞讨,还在地主家放过牛,被迫为军阀运羊毛、驮煤。1938年,15岁的他到玉门油矿当童工,承受着沉重劳动与压迫剥削。
1950年,王进喜通过玉门油矿操作考核,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。当时很多钻机因缺钻头停钻,他组织青年突击队从废料堆找旧钻头修配,既节省开支又不耽误生产。1955年3月,他调入贝乌五队(1205队前身)作司钻,1956年4月29日加入中国共产党,同年6月任贝乌五队队长,成为玉门油田48个钻井队长之一。在此期间,他提出“(钻井进尺)月上千(米),年上万,玉门关上立标杆”的目标,带领全队将原本落后的队伍变成先进队,1958年带队创造月进尺超5009米的全国钻井纪录,1959年又创造年钻井进尺7.1万米的全国新纪录 ,一年进尺相当于旧中国42年钻井进尺总和。

(该图片源于网络)
1960年2月,大庆石油大会战打响,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点名调王进喜带队参加。3月,他带领贝乌五队奔赴大庆,喊出“有条件要上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”和“宁肯少活二十年,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”的口号。到达萨尔图后,面对吊车不够的难题,他们用绳子拉、撬杠撬、木块垫等方式,将60多吨重的钻机设备化整为零,人拉肩扛从火车上卸下来并运到马家窑附近的萨55井,仅用5天零4小时就打完油田上第一口生产井 。
1960年4月29日凌晨,在往第二口井搬迁时,王进喜右腿被钻杆砸伤。第二口井(2589井)打到700米深时发生井喷,强大气流裹挟泥浆冲出井口20多米,若不及时压住就会井毁人亡。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拐杖,率先跳入泥浆池,其他工人也跟着用身体搅拌泥浆。他旧伤未愈,手脚被泥浆烧出血泡,伤势加重,但仍带领队友苦战,最终成功压住井喷,保住了钻机和油井。同年7月28日,王进喜被树为大庆石油大会战的“五面红旗”之一。
1964年底,王进喜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,作《用革命精神建好油田》的发言。他曾担任钻井指挥部钻井二大队大队长,1965年升任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,成为干部后仍坚持劳动,为职工解决问题。1969年春,他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并被选为中央委员,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接见。1970年10月1日,他抱病参加国庆观礼,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游行队伍 。但同年4月,他被诊断为胃癌,11月15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,终年47岁,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。
王进喜生活中公私分明,对家人要求严格。他妻子多年是临时工,亲属想调往大庆他也没答应。上级给的困难补助,他让工会补助特困职工。配给他的吉普车,家人不准坐,老母亲生病是大儿子用自行车驮去医院。他家住普通“干打垒”,还常帮助同事家属解决住宿。他身上常带着“毛选”、炒面袋和羊皮袄,“毛选”用于学习解决问题,炒面袋在艰苦时解决吃饭问题,羊皮袄则陪他在井场挡风驱寒、休息。
王进喜留下的“铁人精神”内涵丰富,包括“为国分忧,为民争气”的爱国主义精神;“宁肯少活20年,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”的忘我拼搏精神;“有条件要上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”的艰苦奋斗精神;对技术精益求精,“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”的科学求实精神;不计名利报酬、埋头苦干的无私奉献精神 。铁人精神影响深远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建设拼搏奋斗,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。